时间:2022-04-20 09:58:58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国侨网4月20日电 题:电信诈骗,你为什么还信?
一直以来,针对海外侨胞的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最近又有一名居住在日本长崎的中国留学生中招了,被骗约380万日元(合人民币约20万元)。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这名留学生接到一个自称是来自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自己或与某犯罪人员有关联。随后一名自称是警察的男子致电这名留学生并向其发出逮捕令,声称若不想被逮捕需要缴纳罚款。
留学生最终向骗子指定的账户先后汇款约380万日元,发觉自己被骗后向警方报案。目前案件仍在受理中。
近期针对海外侨胞的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多发,诈骗手法千变万化,给一些侨胞造成巨大损失。小侨梳理中国驻外使领馆提醒,总结了近期电信诈骗的一些“常见套路”,供大家参考避坑。
1、冒充使领馆工作人员诈骗
近期,多名西班牙侨胞向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大使馆电话号码,冒充使馆工作人员,以当事人寄往国内的包裹里发现违禁物品、银行卡被海关扣留、涉及信用卡诈骗等事项为由进行电信诈骗。
英国近段时间也发生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电话诈骗案件。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将呼叫号码伪造显示为使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冒充使领馆人员,谎称手机机主违反防疫规定,需要了解机主健康状况等。
不法分子不断变换伪装电话号码,不断变换诈骗手法,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针对性,但最终目的都是骗钱谋财。各个中国驻外使领馆也多次发布相关提示:
使领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涉案;不会以电话方式要求转账汇款;不会电话通知中国公民涉及信用卡诈骗、超支或被冻结;不会通知来使馆领取包裹或公文;不会电话通知当事人护照、居留卡过期;不会邀请当事人到使馆注射中国产新冠疫苗;不会在电话录音中表示其电话已转接至所谓国际刑警中心或国内公检法机关。
2、冒充执法机构、银行等实施诈骗
除冒充中国驻外使领馆外,诈骗分子还可能冒充执法机构、银行、快递公司、海关等,以证件、材料、物品待领取为名,套取个人信息,诱导银行转账。
另外,诈骗分子还可能冒用银行、高校、科研单位名义发送电子邮件,以账户信息更新、著作发表等名义套取个人信息。对此留学生一定要警惕,需谨慎处理电子邮件,在向有关单位核实前,切勿轻易回复。
3、以高收益理财或换汇名义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往往以高收益理财产品为诱导,通过所谓“理财辅导”,教人“投资”股票、基金、虚拟货币或“元宇宙产品”等名义实施诈骗;犯罪分子还可能以“优惠牌价换汇”为诱饵在微信群或朋友圈寻找作案目标伺机下手,收到转账汇款后玩失踪。
对此要保持理性,避免用微信、支付宝等进行大额交易。如陷入圈套,应及时止损,留好证据,尽早报案。
4、“杀猪盘”骗局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一华人女子今年1月遭遇“杀猪盘”骗局,诈骗分子加了其社交媒体软件账号好友后,制造恋爱假象,诱骗其投资,最终将该女子投资钱财全部卷走。
在此类先恋爱再骗钱的“杀猪盘”中,骗子往往先耐心布局,深情脉脉,让受害人对眼前的爱情深信不疑。在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诱骗其在虚假投资平台投资下注,此类平台使用蝇头小利诱骗用户不断追加投资,或缴纳大额保证金,然后携款潜逃。
诈骗团伙套路多,该如何做好防范?应谨记“三不一多”,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对陌生来电、短信和邮件务必保持警惕,认真甄别,不轻信以任何名义索取姓名、家庭情况、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以及转账、汇款等要求。不要理会对方“不要与家人朋友联系”等不合理要求。
若对方利用已获得的个人信息套取当事人确认,不要予以证实或补充信息。如不慎泄露个人信息,请立即告知家人和亲友,谨防不法分子利用相关信息进行诈骗。
对于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如不慎上当受骗,应及时向当地警方和国内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尽快联系本人账户开户行,要求采取止付、冻结等相应措施。
受害人如无法直接向中国公安机关报案,可通过国内近亲属及时报案并向报案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请求帮助,也可拨打110后请其协助转接反诈中心。(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来源: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中国驻吉达总领馆微信公众号、美国《世界日报》、日本《中文导报》等;作者:吴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