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这样育娃:有舍有得 静待花开

时间:2021-06-02 11:11:43来源: 意大利侨网


“分数排名圆周率,奥数翰林金牌班”,演员蒋欣在热播剧《小舍得》中扮演了一位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母亲,成为了中国大城市里众多家长的缩影。

  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的孩子既要和当地学生竞争,又要和国内同龄人比较。家长也受到当地文化的浸染,育娃方法各有特色。

  众生相:百里异习

  瑞典华侨禾兜是乌普萨拉大学的科研人员,她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瑞典的课外班以培养文体兴趣为主,文化课程类较少,很多华人小孩都会参加各种课外班。”禾兜的大儿子今年7岁,在瑞典长大。她分享道:“大儿子参加过花滑班、游泳班、中文班、钢琴班、网球班和绘画班,占用了很多课外时间。最贵的是钢琴班,平均每小时花费200元人民币。”

  法国华侨吴雪婷育有一儿一女。据她了解,当地华人少儿参加课外班的现象很普遍。她的女儿从4岁起陆续上了舞蹈课、攀岩课、中文课和绘画课。平均每门课的年费用在350至400欧元之间,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美国华侨高小松说:“我身边很多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乐器、运动,父母在督促孩子上也花了很多精力。一个典型例子是《虎妈战歌》中的蔡美儿,他们旅行时,一定要找有钢琴的酒店下榻,以保证女儿每天练习。”

  加拿大籍华人蒋加昌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他没有参加过文化课程类的补习,但学过打冰球。“有些大学的校冰球队根据打球成绩分为一队、二队,小时候在课外参加的冰球训练就会起作用。”他说,“华人参加的课外班比本地人略多,因为华人很注重教育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日籍华人寺垣冴美是蒋加昌的同学,她说自己参加的课外班比较少,仅学过舞蹈,补过数学。“我的母亲很尊重我的意愿,不希望我因为补课而过度劳累,让我在激烈的竞争中稍微松了口气。”她说。

  曾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祁雪丹表示,当地华人家长的教育焦虑情况较轻。受当地氛围影响,他们并未在课外班方面给孩子太多压力。她说:“也有孩子来参加孔子学院的儿童汉语课,但是比较少见。”

  有所得:旦种暮成

  无论身处何方,一旦为人父母,都会对教育问题小心谨慎。

  禾兜很重视对孩子的文体教育。花滑班、游泳班和中文班是她主动给大儿子报的班,前两者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中文班则是希望大儿子的中文水平能赶上国内的进度。

  “孩子也有想放弃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我会给他鼓励。比如游泳课表现好,就奖励一个冰淇淋。”禾兜说,“当新鲜感被日复一日的练习消磨时,我会按时督促他,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

  吴雪婷的女儿今年提出不上中文课的请求,因为挑战性较大。“我答应了。我希望再次开始学习中文是她主动要求,而不是源于我的推动。青春期的孩子要求独立,那就让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长中慢慢体会选择的对错。”她说。

  关于课外班是否真正有价值,高小松回忆道:“儿时学的一些东西持续影响着我的生活,比如那时背过的几百首古诗。我现在看到月亮还会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加拿大籍华人张佳恩表示:“课外班是对未来的投资,不一定能获得很多回报,但是行为本身还是很有价值的。”蒋加昌补充道:“‘鸡娃’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好的一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阶级固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一个好大学。”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孩子的挑战欲,获得成就感,但过多的压力就会适得其反。寺垣冴美说:“过多的补习会损害健康。现在有些青少年的体质其实在下降,其中就有学业繁重导致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或者熬夜学习把身体拖坏的原因。”

  瑞典人魏明瑞来中国5年了,他第一次知道补习班时,感到非常惊讶:“这些补习班可能对于考试有用,但是在生活中不一定有用。我觉得就算我没参加补习班,我和身边的同龄人也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差别。”

  何处去:静待花开

  “鸡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下的经济文化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张伟副教授表示:“‘鸡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是不完全不平衡不充分的。家长们会不自觉地诉诸并放大校外教育的代偿作用。在从众心理和剧场效应的加持下,多数家长认为,宁可多打‘鸡血’,也比以后孩子‘技’不如人再来懊悔强。”

  5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介绍,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时,在监护人的职责中,明确规定“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过度报班挤占了孩子们本就有限的自我成长时间,若长期过度地用校外机构学习替代必要的休息与玩耍,不仅无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会过早消耗他们的求知欲。”张伟回应。

  她建议家长们无需过度依赖课外班。“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爱思考的品质才是根本途径。”张伟回忆道,“我们读书时没有校外机构。我是靠主动学习摸索出的方法。虽然时代在变,但是,好的学习能力是不容易发生质的变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翟小宁教授指出:“适当学习技能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更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和谐。父母的教导、陪伴和关爱比课外班更重要。”

  “春天打羽毛球,夏天游泳,秋天打乒乓球,冬天跑步,能有机会实践自己的兴趣。”这是张佳恩畅想的课外生活画面。

  “有艺术细胞就当艺术家,有运动细胞就去打球。”可以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是蒋加昌向往的样子。

  寺垣冴美期盼:“学习只是因为我想学习,不用考虑它是否对我的未来有用,我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见,快乐与学习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禾兜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他兴高采烈地画出了太阳系的行星,还有我都不知道的小行星带。那一刻,我释然了。我能为他的好奇心提供支持,能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坚持,能在他取得成绩时赞扬他,这就足够了。”

  少年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让孩子自由探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