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12 16:35:49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国侨网2月11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生的春节计划,疫情下如何过年成为了一道“灵魂拷问”。虽然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不同,但每逢佳节对故土故人的思念,成为了海外侨胞共同的情怀,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契机。
2020年10月中旬,吴佳佳(化名)来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今年春节是她第一次在海外过年。“在家的时候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出国后反而重视了。新的一年要到了,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就会更‘迷信’一点。”为了新年讨个好彩头,她已经提前买好了新衣服,准备好了要贴的春联和福字,还叫了几位朋友到家里吃年夜饭。
“父母还是觉得安全最重要!我觉得(留在英国过年)是一种新的体验!”尽管嘴上说得洒脱,吴佳佳还是在买完年货后,罕见地发了条带“大哭”表情的朋友圈。如果疫情稳定了,她打算毕业后回到中国,“毕竟中国人,还是感觉家里的东西会比较好。”
刚从法国尼斯大学毕业的山东女孩高天宇,则无比想念在中国家里过节的“仪式感”。“除夕那天晚上,我妈妈会在家里摆一张小桌子,上面有鸡、鱼、肉、水果、饺子等贡品,然后点上香。家里人会在小桌子前拜一拜,希望保佑家人健康等。”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还要爬山去庙里上香,一直到正月十五,家乡过节的氛围都很浓郁。
今年已经是高天宇在法国过的第四个春节了,前几年她会和当地的中国朋友一起包饺子、准备大餐,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然后熬夜喝酒玩游戏,他们还参加了两次学联组织的演出活动。今年,因为疫情,而且宠物小猫的手续也没有办好,高天宇又不能回家过年了,“算是个遗憾吧,小小的遗憾。”
“今年可能会约新一批朋友聚餐了,”高天宇说,“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年夜饭菜单了!”
防疫政策、春节没有假期、孩子太小……对于欧洲华侨华人、留学生而言,留在当地过春节早已成为了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惊喜和感动的缺席。
五年前的春节,陈优的荷兰丈夫给她准备了新年红包,他的父母也精心准备了礼物,礼物外包裹着喜庆的大红纸,还亲手做了草莓蛋糕。“可能他们对春节的印象就是红红火火吧”,不过这些惊喜还是让陈优感到很幸福。
在德国不莱梅一家中资企业工作的华人尹相娟,每年都会和德国同事一起庆祝春节。随着德国和中国贸易往来逐年增多,德国的朋友和同事越来越了解中国,“他们知道我们年夜饭要吃鱼代表‘年年有余’,还知道倒贴福字代表‘福到了’……”不过,德国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的高铁和春运,尹相娟介绍,今年中国的抗疫成果也成了德国主流媒体和德国民众主要关注的话题。
今年尹相娟和亲朋好友们还观看了华人“云春晚”,大家接力完成晚会中团体舞,好看又好玩。尹相娟对记者说,因为冬天带孩子回国不方便,所以4岁的儿子飞飞还没在中国过过春节。但她会在春节当天给孩子穿上红色的新衣服,给他讲春节的故事,并陪着孩子做手工,培养孩子对春节的概念。
曾在法国生活十多年的归侨贾志国(化名),也会给2岁半的女儿准备新春礼物,通过一点“仪式感”给孩子树立春节背后的传统文化概念。
回忆起在法生活的十多年,贾志国给记者讲述了他在当地参与、组织过的多次侨界春节联欢活动。从一开始的学生团体组织小型聚餐,到几百人参与的大型联欢活动,令他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春节越来越国际化。
“很多法国人是通过春节来感受中国文化的。”贾志国讲述道,随着到法国的中国人逐渐增多,华人聚居区盛大的春节彩妆游行逐渐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一些平日不太关注华人群体的官方媒体,也将这一题材的报道当做“固定节目”。正是春节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性,让当地人在这一天格外关注这种身边的“外来文化”,也促进了两个民族间的互通和了解。
贾志国说道,其实,多数法国人没有来过中国,只能通过一些影视剧和电视来了解。现在的春节活动中,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国人的表演,无论是服装、歌曲或其他才艺,都能够展现当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特点。
随着时间推移,贾志国发现,越来越多的法国朋友愿意参与到每年的春节活动中来。“有一年我还和一位法国老师合作了一个节目,用中法双语朗诵李白的《将进酒》。”贾志国介绍到,这些对春节活动感兴趣的法国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对中华文化感到十分新鲜好奇,还有一部分参与者是将体验春节民俗当作一种汉语教学方式。此外,一些对中国文化很了解并有所研究的法国学者也会积极参与,“我的一位法国朋友,每年春节都会买一些灯笼、对联等饰品,像过圣诞一样精心装扮家里。”
春节,令法国华人在那一天绽放出不同的色彩。贾志国认为,无论你是留学生还是海外侨胞,“你是中国人是最重要的”,除了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外,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其实我感受到,一个法国朋友对你感兴趣,首先因为你是中国人。他跟你在交流的时候,两者文化或性格的碰撞,无形之中在影响着彼此。”贾志国谈到,海外侨胞、留学生其实都是跨文化的传播者,中西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碰撞出“第三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用不同的思维和文化去比较和思考,这是任何一种单独文化所不能完全具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