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夫妻在疫情下经历的碰撞与和解

时间:2020-05-07 17:15:36来源: 意大利侨网

       中国侨网5月7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对于来自两个国家的两个相爱的人来说,走进婚姻可能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合解。在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巨大阴影下,这种碰撞与合解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了相似的轨迹。

  “最大的误解,其实来自语言不通和信息不对称”

  疫情在英国刚开始出现苗头时,旅英华人陈书和印度裔丈夫大吵了几次。

  “英国封城前三周左右,为了尽量少出门,我开始囤东西。比如平常每次去超市我会买100镑的东西,那几天我就会多买一点,200镑或300镑。”陈书说。

  直到有一天,陈书在一家大型超市装了满满一大车食品杂货回家,丈夫下班后跟她大吵一架。“他觉得我过于焦虑了,突然把家里当月的消费额度一下透支了,认为没有必要过度恐慌。”但在负责家中一日三餐的陈书看来,自己只是比平常多筹备了一些东西,却不被丈夫所理解。

  当时,英国官方通报的感染人数尚不足100人,陈书的丈夫和大部分英国人一样,并不认为疫情有多严重。但在中文媒体上见证了疫情凶猛的陈书和大部分英国华人一样,很注意这次危机。

  如今,英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欧洲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陈书的丈夫终于理解了她的用心。“封城以后,我老公才理解我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那几次我们吵得很凶,他后来还来跟我道歉了,说他当时不应该这样,因为他无法知道我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有多严重。”她说。

  陈书的一个朋友也因为“囤货”的事情与英国丈夫爆发了矛盾。“她老公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两个人主要是价值观上的差异。”封城前后,很多英国人也开始囤东西,超市里出现卫生纸等货物被抢空的情况。陈书的朋友怕以后抢购不到,也去多买了几卷卫生纸、几盒鸡蛋。“回来以后,两个人吵到很夸张的地步。”

  通过这次疫情,陈书和丈夫都发现:最大的误解,其实来自语言的不通和信息的不对称。陈书说,“解决方法真的只有你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尽量多用它的语言去了解它的信息,或者更多地和了解这些信息的人进行沟通,才会消弭这种误解。而且,即便是处于同一个社会制度下,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想法,都能接触到一样的信息,或者都信仰一样的东西。”

  “我买的50个口罩,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旅荷华人帆姐在认识丈夫之前已经在荷兰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自认为对荷兰人的行事方式比较了解。但和丈夫结婚后,两人还是会发生一些“文化冲突”,不过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

  疫情来袭后,帆姐因为接触中文信息比较多,认同戴口罩能起到防护作用。但丈夫认为只需要遵守荷兰政府的三点建议:勤洗手;打喷嚏对着胳膊肘;不要握手。“他们觉得,只有专业的类似N95那样的口罩才有用,所以让全民执行是不可行的。一来那种口罩比较贵,二来佩戴不正确也没有用。因此,只有生病的人和高危行业才需要戴口罩,对普通人来说防护作用有限。”

  一开始,帆姐还比较“淡定”,但在中国国内亲友的连番劝说下,她还是买了50个医用外科口罩。虽然之前都没有用上,不过这50个口罩恐怕很快就能派上用场——5月6日,荷兰首相吕特宣布,从6月1日起,所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必须戴口罩,非医用级别的口罩也可以。

  在采购口罩后,帆姐又去超市买了6瓶消毒洗手液。“我老公当时觉得,这种物资不会短缺的,完全没有必要。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些东西就断货了。不过,他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也可以用别的洗手液啊’。”

  帆姐看到电视上分析说,人们之所以喜欢在危机的时候囤东西,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在大家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手里总想抓着点什么东西,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我觉得我可能就是这样的,总觉得有备无患,但我老公就觉得没有必要,而且他觉得这种行为会导致恐慌和麻烦。”

  “不要把所有批评都当成攻击”

  与大部分欧洲人不同,旅法华人小杨的法国丈夫早早就戴上了口罩,“3月15日确定要封城的那天起,他出门就开始戴口罩了。”

  按照小杨丈夫的观点,近40年来,法国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灾难,5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一直生活在比较安顺的环境中,因此面对新冠疫情一开始并没有很紧张的意识。直到封城之后,才慢慢开始出现担忧情绪。

  结婚10年来,小杨与丈夫并没有真正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而争吵。小杨慢慢培养了一个习惯,当不同的观点碰撞时,“不要急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去听听对方的观点。眼界更开阔的人会通过不同渠道去吸收信息,然后有一个综合的判断。”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的价值体系是建构在他所处的大环境之下的。所以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碰撞,其实也是你成长过程中三观的建立,你评判所有事情的标准的建立,这些都是在你的成长环境中从小到大慢慢构建起来的,所以很难去一下子打破。”小杨认为,沟通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多听听别人的想法,不要把所有批评都当成攻击。“批评跟攻击、跟诽谤相比,可能是两回事。”

  “因为你是一个会自我判断的人,不会人云亦云,”小杨总结道,“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其实可以更自信地去听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