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与中国市场共成长

时间:2020-06-07 13:40:55来源: 意大利侨网

       近段时间,一些美西方政客再度炒作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引发社会关注。在中国的外企最近有哪些动向?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外企后发现,一批重点外资项目陆续签约落地,紧扣中国市场趋势投资布局仍然是外企的普遍选择。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多位外企负责人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企业将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最新公布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一季度,来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336亿美元;4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同比增长11.8%(折合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8.6%)。这意味着,随着一系列稳外资政策措施推动落实,外商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梳理众多外企近年来在中国投资布局的举措或计划可以发现,“共同成长”并非简单表态,而是准确表述了外企的发展策略,即:不断“深耕细作”中国市场,追求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具体来看,外企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呈现出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越发注重响应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年来稳步推进。凭借良好的市场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国家利好政策的优势,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了众多外企加大投资。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不能阻挡外企投资这些区域的热情。

 

  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建设的广东惠州乙烯项目举行“云开工”仪式,该项目是美国企业在中国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总投资约100亿美元。项目体量之大,开放程度之高,引发广泛关注。

 

  外企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热情同样高涨,增资扩容的消息频频传来。今年2月份,美国著名超市开市客在上海拿下新地块,计划推出第二家门店。3月份,陶氏公司宣布未来5年对张家港基地增资至少3亿美元。星巴克也在3月份宣布在昆山打造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首期投资1.3亿美元。

 

  近年来,作为国家战略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坚定地走在扩大对外开放最前列。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已从最初的190条缩短到2019年版的37条。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了众多外企。今年一季度,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28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3.4%。

 

  第二,紧跟中国经济热点或中国市场消费趋势,甚至由此革新企业传统的运营模式。

 

  今年,“新基建”成为中国经济热词,也成为众多外企争相投资加码的领域。SAP、施耐德电气、高通、霍尼韦尔、英特尔等企业负责人都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已经或计划在中国新基建领域“大显身手”。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高通将抓住5G带来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与中国产业的合作,通过高通的技术为更多的产业赋能,不仅是智能终端领域,还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

 

  4月15日,卡地亚天猫旗舰店预售了其标志性限量腕表。这是卡地亚首次在网络平台面向客户推出独家限量作品,突破了传统线下精品店发售模式。作为对销售渠道极度看重的奢侈品品牌,卡地亚此举体现了公司希望紧抓中国市场数字化机遇的决心。对此,卡地亚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礼乐表示:“通过与天猫的深化合作,我们得以抓住战略机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潮流中占得先机,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今年一季度,欧莱雅中国实现了6.4%的逆势增长。疫情没有阻挡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欧莱雅在中国推出新的企业战略“HUGE美好计划”。(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