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从无到有” 十周年交出五大成绩

时间:2019-12-23 09:33:17来源: 意大利侨网

       2009年,中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此扬帆起航;2019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向前,有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近日,中国央行召开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座谈会并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十周年以来取得的进展。

       “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经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中新社记者说。

       座谈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十年发展,定调了五大成绩。

       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呈现。王有鑫举例称,在大宗商品计价方面,人民币有多个创新突破。例如,2018年“上海金”、人民币铁矿石期货、人民币原油期货等相继挂牌交易。

       支付货币功能稳步增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发文称,从2017年7月到2019年7月,全球使用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11.31%,数量从1989家增长到2214家;其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11月,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列全球第五,国际支付份额达1.93%。

       投融资货币功能不断深化。过去数年,熊猫债愈加受到各类境外主体的追捧。数据显示,2018年非金融企业熊猫债发行额增长迅猛,共有16位发行人累计发行了36支熊猫债,发行规模合计62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7年增长191.63%。

       金融交易功能大幅改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开放是强化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的人民币让外资不断增持中国资产。中国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外资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资产的规模合计达39526.2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储备货币功能明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 指出,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占比一直稳步提升,2019年第一季度已超2100亿美元,占比达1.95%,是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

       仅用数字还无法整体、全面展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十年成就。

       “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进程本身就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就提到,今年8月,英格兰银行行长卡尼就在全球央行行长年会上称,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就是未来改变国际货币制度的重要且相对正确的一个方向,或许有助于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及其产生的负面作用。

       王有鑫指出,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和改革上,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了独特作用,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有益补充。尤其在近两年,全球普遍存在美元流动性短缺问题,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广为国际贸易结算提供了更多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稳定国际经贸秩序的重要力量。

       未来如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座谈会指出,加强统筹协调和国际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帮助企业减少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更好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夏乐表示,政府部门今后要做更多监管方面的工作,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到了市场驱动的阶段,政府的工作要更加四两拨千斤”。

       王有鑫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重点仍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要防范汇率市场波动,继续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国际投资者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预期,并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力,这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维护中国自身金融安全都尤为重要。(来源:中新社)